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科疾病

常见病不要去医院!这个医疗界提了十几年的为何实现起来这么难?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日期:2023-3-18 19:47:08 人气: 标签:外科疾病定义
导读:据解放日报称,全国政协委员、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滨关注到医疗体系的协同问题。他加强引导,让不同医院功能更加清晰。常见病、普通病去二级或社区医院看…

  据解放日报称,全国政协委员、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滨关注到医疗体系的协同问题。

  他加强引导,让不同医院功能更加清晰。常见病、普通病去二级或社区医院看。疑难杂症、复杂病才需到医院看,不要让医院医生在看很普通的毛病,甚至是在配药。

  针对政协委员的这个,网友们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很好,也有人认为脱离群众,但更多的人担心这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也就是说,这个在理论上来讲是“合理”的,但是在目前的现实中很难让他们“接受这个”。

  其实自2006年国家就提出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至今已有十几年的推广,但是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效果并不是很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由2014年的57.4%下降到2021年的50.2%,医院诊疗人次占比由39.1%上升为45.8%,其中医院诊疗量由14亿人次上升到22.3亿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由18.4%上升到26.3%。

  同时,医脉通特此联系了两位的医生。一位身处二环内某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称,“白天的门诊大厅人挤人,到晚上患者也经常要排很长的队,尤其是在冬天,每天早上都有很多人挂不上号,而来看病的患儿大多也都是头疼、感冒、发烧。还有的从郊区来的,其实就近找家医院就可以处理。”

  而另外一位身处六环外的乡镇医生称,“我们这边病人很少,每天能看十个人就算不错的了,来的也都是患有常见疾病,即使重病人来了也会被我们转诊到大医院。”

  由此可见,“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不只是在,这也是全国医院的现状。

  网友一:我妈妈十年前得了干燥综合症,从社区医院看到三甲医院,最后还是在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把病因诊断出来的,药只要生产出来就都可以买,可是医生的水平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起来的。

  网友二:我在省会城市,长了个粉瘤。社区医院说,我们看不了;区医院说,皮肤科停诊了;结果到了三甲医院,进门后一小时,切完就回家了。

  网友三:朋友家人得了癌症,在县医院被误诊,去了市人民医院仍被误诊,拖了两年直接拖到了四期。现在我们除了大医院不信别处了,不敢信,甚至化验单都能出错,我一个正验血两次都说我是甲减。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有一个固有印象:医院等级越低,则意味着医生的水平越低,治疗失误的概率也就越大,更何况得了病也很难判断出自己是小病还是大病。

  所以说,要想让老百姓更愿意去二级或社区医院看常见病、普通病,改变他们的“基层首诊意识”是最难的。

  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对乡村医疗机构的监管大多是哪些药不能开、哪些药不能看、哪些诊疗手段不能用,但指导基层医院如何诊治、如何检查、如何科学用药的服务相对较少。

  对此,比较有效的政策还是专家下沉基层,从而加强乡村医疗人员的业务培训,比如多点执业模式,甚至以医联体、县镇一体化等多种形式给予支持。

  不过,大部分医生并不看好某些强制性措施,比如晋升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必须到基层服务1年。

  有基层医生反映,有些医生下基层更像是走过场,很多医院的科主任们每周去一两天就算数,甚至在整个下基层期间,只有开始时去基层医院报个到,结束时再盖个章,其他时间都是支配。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达到了443万余人,医疗资源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分配并不均衡,个别偏远地区和农村还是缺乏好医生。

  若想让基层医生队伍更稳定,扎根基层更,还是需要提高他们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以免除后顾之忧。

  比如广东省卫健委曾发文明确,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月人均补贴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同时将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标准提高至每年每行政村2万元。

  也明确要求,将一部分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对未能入编的村医参照事业编制发放工资。

  妥善解决了基层医生的编制、养老、生活补助等问题,才能让更多真正有水平、能干事、愿奉献的优质医生留在基层。

  在去年,某镇中心卫生院顺利完成首例包皮环切术,特此发于号进行宣传。该手术的顺利完成,虽标志着该院外科业务有了进一步提升,但发生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很值得大家反思。

  包皮环切术,手术并不是很难,不过预防感染等注意事项也非常重要,并且整个手术需要在严格的无菌中完成,而在老百姓眼中,乡镇医院的各项医疗设施还是比较简陋的。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于基层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有个很大的重视,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院容院貌有了明显改变,但仍有部分乡镇卫生院发展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和检查设备陈旧。

  对于“分级诊疗制度”,其实很多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他们在选择医院时更多的是考虑服务能力和医保政策。

  如果想让大家接受分级诊疗,需要的是基层医院“足够靠谱”,除了能够准备判断出病情,给予正确的治疗,还需要其能将有需要的病人顺利地转到上级医院,并且上级医院能优先接诊下级医院转来的病人。

  其次,就是需要医保报销体系的支持。曾经一位县级民营医院的表示,他们住院的病人比县人民医院都多,原因就在于报销比例比较高。

  道理都一样,如果基层医院医保报销比例高了,甚至由基层医院转到上级医院的也高了,人们生病了,还怕不首选基层医院?

  在我们本次春节前“全民过峰”的过程中,分级诊疗机制的实施就比较成功,发烧的病多数会选择在家自行服药解决,少部分会选择就近社区医院就医,出现严重病症的才会选择去医院排队。

  但这在以后并非是可以复刻的,一是因为当时不管大小医院都是人满为患,甚至很多三甲医院的各个科室都在支援呼吸科,二是因为新冠各个时期的病症和用药,国家都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普及。这种特殊情况,想必在未来出现的频率并不多。

  “助力分级诊疗”的相关文件,不管是国家还是各个地区,其实在近几年一直出台的不少,为何一直提,效果一直不显著呢?关键点更在于如何去落实,如何去监管。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