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面对“心累”,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如何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避免抑郁状态进一步发展? 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熊楠度过了“心累”的阶段。她告诉记者,高中时期,她曾因为升学压力陷入过短暂的抑郁状态,班主任发现她情绪低落,帮她预约了学校的心理咨询。通过几次心理咨询,熊楠逐渐找到了解决困惑的正确方法。 “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慢慢明白了该怎么调节情绪。有事憋在心里会越来越难受,我自己感觉多和人聊聊天,心情就会好很多。” 像熊楠这样通过心理咨询走出“心累”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心理教师相麟告诉记者,她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因人际关系问题而陷入抑郁状态的同学占比最多。她提到一个男生的案例,该男生因与父母关系不佳、雙效犀利士用法缺乏朋友以及与女友分手而陷入抑郁状态。相麟说,第一次见到男孩时,他很沉默,明显表现出多疑和安全感缺乏。通过与男孩沟通,相麟发现他的抑郁状态源于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经过几次心理咨询,男孩逐渐放松,开始主动倾诉,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法放下感情,而是缺少陪伴。 王育梅表示,大部分抑郁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心理咨询得到有效缓解,但也有少部分情况比较严重的,需要及时就医。李多成告诉记者,在他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会在床上躺一天。妈妈带他去当地一所综合类医院的心理科,医生为其做了全面检查,开了一些药,李多成说,吃药确实使他的状态改善了很多,高考后他也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断了药,现在的他喜欢通过运动的方式来放松。 “心累”不是矫情 王言佳在选择去做心理咨询前,内心斗争了很久:“因为谈恋爱不顺,就去看心理咨询师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这样的病耻感其实并不少见。 对于青少年来说,王育梅指出,“病耻感”不仅出现在前来就诊的孩子们身上,更多时候会出现在陪同孩子来看病的家长身上。有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觉得孩子看心理医生是一种矫情的表现,甚至觉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王育梅强调,在应对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社会层面,应当通过科普提升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消除病耻感;学校也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青少年要学会接纳情绪,认识到其中也蕴含着改变的能量,分析自己情绪的来源,进而对自己的认知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作出调整。 |